蓄水池防滲膜的池底固定是防滲系統穩定運行的關鍵,固定不到位會導致膜材移位、褶皺甚至撕裂,直接影響防滲效果。掌握這 5 個實用技巧,讓池底膜材與地基緊密結合,抵御水壓和地基沉降的影響!
一、池底預處理:為固定打牢基礎
平整度精細把控
池底地基需用 2 米靠尺檢測,高低差≤±2cm,凸起處人工削平,凹陷處用素土回填(每層厚度≤15cm),用平板夯壓實至壓實度≥90%。地基不平整會導致膜材局部受力集中,固定后易在凸起處產生撕裂。
尖銳物徹底清除
清理池底石塊、樹根、混凝土殘渣等硬物(直徑>0.5cm),必要時鋪設 5-10cm 厚細砂墊層(含泥量≤3%),墊層需均勻壓實,避免硬物刺穿膜材。統計顯示,預處理合格的池底,膜材后期破損率可降低 60%。
排水系統預設
池底最低處開挖寬 30cm、深 40cm 的排水溝,鋪設透水土工布包裹碎石,形成排水盲溝,將地基滲水導出,降低土壤含水率(控制在 15%-20%),避免軟土地基沉降影響固定效果。
二、固定材料選型:適配池底地質條件
沙袋選擇標準
選用編織袋填充潔凈砂石,每袋重量 10-15kg(軟土地基用 15kg,硬土地基用 10kg),袋口扎緊無漏料,避免沙袋過重壓壞膜材或過輕起不到固定作用。沙袋需提前晾曬,確保無水分滲入膜材。
U 型釘規格適配
材質選用鍍鋅鋼材(防腐蝕),長度 15-20cm(軟土地基用 20cm,硬土地基用 15cm),直徑≥6mm,確保釘入地基深度≥10cm,抗拔力≥500N。每 100㎡池底需準備 U 型釘 30-50 個,軟土地基適當加密。
輔助固定材料
池底與邊坡銜接的圓弧處,可選用寬 30cm 的土工布作為過渡層,增強膜材與地基的摩擦力;大型蓄水池建議鋪設單向土工格柵(拉伸強度≥20kN/m),格柵與膜材同步固定,提升整體抗滑能力。
三、池底平面固定:均勻受力防移位
膜材鋪設與初步固定
膜材從池底一端向另一端鋪設,幅寬方向與水流方向一致,減少接縫受水流沖擊。鋪設時預留 1%-2% 伸縮量(如 100 米長池底預留 1-2 米),用沙袋沿膜材邊緣均勻放置(間距 2-3 米),臨時固定防止膜材移位。
U 型釘固定技巧
在膜材接縫兩側 30cm 處,用 U 型釘固定,釘距 50-80cm,釘入時保持與膜面垂直,確保釘帽與膜材緊密貼合無翹起。軟土地基釘距縮短至 50cm,硬土地基可放寬至 80cm,重點固定接縫交叉處和池底中心受力區。
沙袋二次加固
膜材焊接完成后,在池底均勻布置沙袋(間距 3-4 米),沙袋中心距膜材邊緣≥50cm,避免覆蓋接縫影響檢測。沙袋需平鋪在膜材上,禁止堆疊,防止局部受壓過大導致膜材變形。
四、特殊區域固定:強化薄弱部位
池底與邊坡銜接固定
銜接處修整為半徑≥50cm 的圓弧,膜材沿圓弧自然彎曲,在圓弧內側用 U 型釘加密固定(釘距 30-50cm),外側用沙袋呈弧形排列(間距 1.5 米),防止膜材在拐角處因應力集中產生撕裂。
管道穿膜部位固定
管道周邊膜材裁剪成 “喇叭口” 狀,包裹管道后用不銹鋼卡箍固定(卡箍間距 10-15cm),在管道周邊 50cm 范圍內,用 U 型釘呈環形固定膜材(釘距 30cm),再覆蓋直徑 30cm 的補強膜焊接密封,形成雙重固定。
大面積池底分段固定
面積超過 1000㎡的池底,采用 “分段鋪設、分段固定” 模式,每鋪設 50 米膜材就完成對應區域的固定,避免未固定膜材在自重作用下產生褶皺,確保每段膜材松緊度一致。
五、固定質量檢測:雙重驗收保效果
外觀檢查標準
膜材表面平整無褶皺、無鼓包,沙袋和 U 型釘分布均勻,固定牢固無松動。接縫處膜材無偏移(偏離搭接線≤2cm),U 型釘釘帽與膜材貼合緊密,無翹起或刺破膜材現象。
拉力測試驗證
隨機選取 3 處固定點,用拉力計沿水平方向緩慢拉動膜材(拉力≤500N),膜材無明顯移位,U 型釘無拔出跡象,接縫無開裂,說明固定強度達標。軟土地基需增加測試頻次,確保固定可靠。
蓄水試驗檢測
固定完成后注水至池底以上 30cm,浸泡 24 小時后排水檢查,膜材無移位、褶皺加劇或破損,固定點周邊無滲漏痕跡,即為固定合格。
蓄水池防滲膜池底固定的核心是 “均勻受力、緊密貼合、強化薄弱區”。通過精細預處理、適配材料選型和規范固定操作,能有效避免膜材移位和破損。固定完成后配合定期巡查(每月檢查固定點是否松動),可進一步保障防滲系統長期穩定運行。若在特殊地質池底固定中遇到難題,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!

